开发研究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 绿色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提出、内涵及构建路径

    白永秀;戚兴兴;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面临着传统发展模式与区域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为应对此项挑战,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了构建以生态保护优先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新格局。通过系统性地总结与深化绿色发展理念和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关系,进而提出绿色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理论框架并探讨其构建路径。研究认为,绿色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区域化实践与战略性深化,其核心在于以生态优先为内生约束,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关键突破,以现代化治理体系为根本保障。通过梳理绿色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的历史演进,将其划分为环境治理、绿色发展与新格局构建三个阶段,揭示了其内在的演化逻辑。在分析绿色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与传统西部大开发、绿色发展之间的理论差异与承继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内涵与特征。新格局的构建必须通过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培育绿色创新动能、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和健全生态治理体系,系统性推动西部地区发展范式的深刻变革。通过上述举措,西部地区将加速实现绿色经济转型、生态质量提升与民生福祉改善,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

    2025年04期 No.239 1-1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据要素流动环境适宜度对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中经济转型的影响

    陈娟;姚庆荣;

    为深入探究数据要素流动环境适宜度对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中得到合意经济转型结果的内在机理,在构建数据要素流动环境适宜度的理论框架后,基于2010—2023年中国西部地区国家级新区的面板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的区域经济转型中,数据要素流动环境适宜度对经济转型成效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科技创新动力在数据要素流动环境适宜度与区域经济转型之间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同时,政府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随着经济转型的稳步推进,数据要素流动环境适宜度对轻型绩效的促进效能呈现出持续增强的态势。基于此,建议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过程中进行经济转型时,夯实数字基础以优化数据要素流通环境,培育数据人才以提升数据要素应用能力,还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5年04期 No.239 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数字经济

  •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合作水平及时空演进特征

    王琴梅;汪敏敏;

    依据2013—2022年5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使用熵权TOPSIS法、泰尔指数、核密度估计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合作水平及区域差异性、动态演进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3—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合作水平均值整体呈增长态势但四大地理区域有差异,其中与欧洲国家合作水平的平均得分整体较高且持续提高,与非洲国家合作水平的平均得分较低但也呈提高趋势,与亚洲、美洲及大洋洲国家合作水平则居中。2013—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合作水平的总体泰尔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四大地理区域差异程度不同,其中与非洲地区各国的合作水平差异最大,与欧洲地区各国的合作水平差异最小。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合作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极化现象,各区域内部均存在着高合作水平的中心国家引领其他国家,且与内部其他国家发展具有较大差距。贸易开放度、城镇化进程、政府教育支出、金融自由度、税收负担等都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合作水平有影响,且在“一带”国家和“一路”国家具有异质性的影响。

    2025年04期 No.239 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与分异特征

    马志越;朱风宁;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全局SBM模型测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采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与区域分异特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但呈现显著区域异质性,中部地区受益最大,西部地区提升幅度最快,东部地区边际效应最低,东北地区促进作用居中。地理分界线检验揭示,胡焕庸线西北侧和秦岭—淮河线北侧的交叠区域,构成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增效区。机制分析表明,产业升级是关键传导路径,数字经济通过推动产业升级释放绿色红利,而城乡变迁未能有效传导数字经济的正向作用,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效应。据此,建议实施区域差异化数字赋能战略,畅通产业升级传导通道,创新城乡融合模式,并辅以市场化改革、财政精准扶持与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形成数字经济与农业绿色发展的长效协同机制,助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5年04期 No.239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数字普惠金融的中介效应

    张永凯;宋贝贝;

    数字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城乡居民的消费模式、消费渠道与消费结构。基于2011—2023年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缩小了西部地区城乡消费差距,这一结论在多重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消费信贷便利性是数字经济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重要渠道,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升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有效缓解了农村居民的信贷约束。异质性分析揭示,数字经济对西部地区城乡消费差距的缩小效应呈现显著的条件异质性:在低收入差距组、人均GDP较高和城镇化高水平的地区具有显著作用,而在高收入差距组、人均GDP较低和城镇化低水平的地区则影响不显著。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东西协同、城乡融合”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强化西部地区城乡数字经济包容性发展,创建“数字普惠金融+技能赋能”的农村消费信贷促进体系,提升西部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可获得性与消费意愿,形成“数字化产业升级与消费协同发展”的城乡收入增长机制,促进城乡消费差距趋于收敛。

    2025年04期 No.239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黄河流域生态绩效测度及动态演进

    杨立勋;戴叶丹;

    基于窗口前沿面的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07—2022年黄河流域58个城市的生态绩效,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核密度及马尔科夫链模型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剔除外部环境后,黄河流域生态绩效呈波动上升趋势,大部分地级市生态绩效水平差距逐渐减小,同时存在个别城市生态绩效值远超其他地级市的现象,从相邻年份来看,大部分地级市会维持原绩效类型,跨越式发展的概率较小;从空间上看,生态绩效总体呈下游>中游≈上游,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绩效普遍偏低,沿黄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生态绩效水平则明显高于一般地级市。此外,生态绩效值及其转移方向与区域生态绩效类型具有协同性,因此需要重点关注生态绩效低类型地级市的空间溢出效应。

    2025年04期 No.239 6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新基建对黄河流域区域创新的影响

    柳江;韩芳鸣;

    加快数字新基建已成为驱动黄河流域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2013—2023年黄河流域9省(区)面板数据,探讨了数字新基建对黄河流域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新基建能够显著提升黄河流域区域创新水平。机制检验表明,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与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新基建促进黄河流域区域创新水平的重要传导路径,政府财政投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负向的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数字新基建赋能区域创新的结果不同,其中创新基建的作用>融合基建>信息基建。此外,数字新基建对黄河流域上游省(区)、高创新创业活跃度地区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新基建与黄河流域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强化数字新基建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结合黄河流域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的数字新基建发展战略,积极搭建区域间创新交流与合作平台,并将发展数据资产和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作为促进数字新基建赋能区域创新的重要抓手。

    2025年04期 No.239 7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产业开发

  •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空间共聚发展特征——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证研究

    赵璐;孙草塬;李振国;

    创新性拓展应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构建定量可视化的产业空间集聚和共聚分析模型,在全国层面和长三角地区的空间尺度上,结合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实证分析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共聚发展特征。研究发现,整体上,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新兴服务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等产业的空间共聚度较高,同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空间共聚发展特征具有差异性。在全国层面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新兴服务业的空间共聚发展趋势大于分散发展趋势,且同向空间共聚;在长三角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生物产业的空间共聚发展趋势大于分散发展趋势,且反向空间共聚。

    2025年04期 No.239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助推区域绿色创新

    白永亮;张雨;

    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系统解构了高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如何影响区域绿色创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两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且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两业协同集聚过程中,产业智能化借助“产业链×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能为区域绿色创新注入持续动能。适度的环境规制有利于两业协同集聚促进区域绿色创新能力提升,当规制强度跨越门槛值后,边界收益便触顶回落,呈现“绿色饱和效应”;而当研发投入强度持续累积、超过临界阈值时,创新红利才会骤然放大,形成“创新凸显效应”。受地理阻隔与要素稀缺的双重掣肘,两业协同集聚对邻近地区的绿色创新能力释放出虹吸效果。因此,在推动区域绿色创新发展过程中要引导产业错位发展与优势互补,构建数据基础设施和智能化政策激励,推进区域协同治理创新,力求破除制约因素,推动区域绿色创新能力提升。

    2025年04期 No.239 9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物流成本链关联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郭茜;桂如明;

    借助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搭建物流成本链分析模型,并探寻其结构演化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各省份间的物流成本足迹联系在不断增强,但存在节点能级分化与路径冗余问题。物流成本链的网络多维优化空间重构显著,核心区从沿海单极转向“沿海双核+内陆枢纽”多元格局,东北、西北省份存在边缘化问题。物流成本链关联网络板块重构明显,经纪人板块的数量增加,且板块间连接从单一通道依赖转向多维协同,反映市场主体成本管控转向开放型供应链体系。产业结构差异和数字化发展差异对网络变动起主导作用,而区域经济规模差异起辅助作用。数字化子系统中的数字创新、基础设施、普惠金融分别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信息传递、提供金融支持等方式影响物流成本链网络。基于此,建议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培育中西部数字物流共同体,强化新兴枢纽优势,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以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最终实现物流成本的系统性降低。

    2025年04期 No.239 10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生态·环境与经济

  • 环境信息公开何以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杨孟禹;张筱泽;向斌;

    统筹经济与环境协调是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与以往研究不同,从政府、企业和公众行为交互视角切入,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将城市环境信息公开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整合匹配2004—2022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和企业方面的宏微观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系统考察环境信息公开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环境信息公开能显著促进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且存在空间正向溢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政府、企业、公众行为交互下更高效的环境治理、更高效的能源利用、更完善的供需体系是环境信息公开影响城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传导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环境信息公开政策对特大以及上城市、环保重点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加显著。

    2025年04期 No.239 12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虚拟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影响

    李茜;李敬一;温村;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在测算虚拟集聚水平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虚拟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与效应。研究发现,虚拟集聚有利于碳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下,虚拟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呈现“先增后减”的非线性的“倒U形”特征。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虚拟集聚对中西部地区的碳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较强。地区发展动能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信息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更高及环境规制强度更大的地区,虚拟集聚对碳生产率提升的促进效应更强。机制分析表明,虚拟集聚对碳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促进数据要素流动、改善创新要素配置以及提升信息化水平来实现。基于此,从持续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据要素高速流动、鼓励绿色技术创新等角度提出提高碳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2025年04期 No.239 136-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对城市减污降碳的影响效应研究

    李德山;刘嘉豪;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绿色低碳理念与现代工业融合的关键载体,是城市实现减污降碳目标的关键抓手。基于2006—2022年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对城市减污降碳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污染物和碳排放水平,即对城市有显著的减污降碳效应,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减污降碳。此外,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对城市的减污降碳效应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工业基础的差异而具有显著异质性,在经济发达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非老工业基地城市,其减污降碳效应更为显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推动传统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年04期 No.239 14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书评

  • 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绿色嬗变之路——评《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绿色转向与协同演化研究》

    孙慧;

    《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绿色转向与协同演化研究》这一著作立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针对流域传统创新模式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开创性地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绿色转向”这一核心范式,并结合“协同演化”理论与流域实践构建了系统的分析框架,其前瞻的视角和系统的论述对加快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使命、推动黄河流域乃至其他类似区域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5年04期 No.239 15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